不可发布违法信息,一旦发现永久封号,欢迎向我们举报!
免费发布信息
专注分享鞋文化
鞋子常识网 >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> 百科|常识 >  旅行普格必吃的美食 猪肉界的神户牛肉 你吃过没 知道怎么吃吗? 小 baby 要的,车企产品经理给不了


旅行普格必吃的美食 猪肉界的神户牛肉 你吃过没 知道怎么吃吗? 小 baby 要的,车企产品经理给不了

发布时间:2024-09-20 11:00:02  来源:互联网整理,侵权请联系邮箱:196594267@qq.com 删除  浏览:   【】【】【

旅行普格必吃的美食 猪肉界的神户牛肉 你吃过没 知道怎么吃吗? 小 baby 要的,车企产品经理给不了 

旅行普格必吃的美食 猪肉界的神户牛肉 你吃过没 知道怎么吃吗?

文图/勒克儿

凉山州普格县地处横断山脉之中,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面积较少,区域内近七成面积是中山(含亚高山),丘陵平坝仅分布在河谷地带,整个县呈高山、中山深切割地貌。

凉山州普格县位于横断山脉三山二水形成的狭长河谷中。

普格县境内的则木河和西洛河沿山脚由北向南潺潺而去。

则木河和西洛河在普格县城东北角二水合流,注入金沙江。

普格县城及周边乡镇一瞥。

新中国成立之前,普格一直属西昌市辖制,居住于此间的彝族人深受汉族农耕文化的影响。除居住在高山草甸的彝人外,沿河谷地带生活的彝族人,其饮食文化也逐渐与汉族趋同,因与四川盆地接壤,所以,汉族的饮食习惯,对凉山州彝族影响深远。

彝族饮食文化虽渐与汉族趋同,但还是颇具民族仪式感。

香肠这一汉族食物,在普格县大小餐馆中司空见惯。

汉族的卤水豆花,普格彝人做出来无论外形还是口感,一样一样的。

汉族人的主食,也是普格彝人一日三餐的必备。

就连汉族人的锅盔,普格彝人做出来也像模像样,口感也很不错。

虽然凉山普格民众的大宗饮食与汉族趋同,但有些菜品至今依然沿袭着远古彝风,兹分享如下——

普格第一美食是坨坨肉。彝族和康巴藏人都这么叫,彝语称为“乌色色脚”,意思为猪肉块块,因其每一块肉的重量均在二三两,成坨坨状,故名。

到了彝区,不吃坨坨肉等于白来,普通吃法是手抓的,2B吃法是炖的,文艺吃法是卤的,建议吃手抓的。哦,对了,彝族的坨坨肉与内蒙古的手把肉、新疆的手抓肉都一回事儿,只是各自形状和大小以及食材的不同。

不管是新疆还是内蒙古,抑或四川凉山州,少数民族们吃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,牛、羊、猪宰杀后,乱刀砍成小块小块的,小者如拳,大者如碗,不放盐巴,直接放入清水中暴煮,有六七成熟后,捞起后撒点盐巴就吃。这种吃法反映出游牧民和山民的原始饮食习惯,是最纯正的原生态食肉。当然,现在凉山州许多地方,在已经拌盐的坨坨肉端上桌后,还会给客人一些辣椒面和花椒面,口味可以根据自己喜好修改。

内蒙古新疆白水煮肉的食材基本都是羊肉,偶尔也有牛肉,而彝族就豪放无比了,除了羊和牛,猪和鸡都砍成坨坨直接白水煮。在普格吃各种坨坨肉,个人觉得以凉山黑绵羊这个品种的坨坨肉最为鲜美,到了普格,无论如何都应该尝尝这民族美味。

普格白水煮鸡,煮熟了砍成坨坨就上桌,看起了哪块,抓起就吃。

在普格大山深处,你才有机会吃到凉山彝族最原始的坨坨肉。

在普格大山深处彝族人家做客,吃最原始的坨坨肉。

在普格大山深处彝族人家吃饭,菜就两种:坨坨肉和酸菜汤。

普格第二美食叫包腊。这道传统美食是普格彝家人的待客菜品——用一个没打开过的腊肉招待客人,意思与汉族人请客喝酒,必须是没有开过封的原装酒一样,是对客人的尊敬。

彝人的包腊,融合了汉族腌制香肠和熏腊肉的手法,香腊合二为一,口感更独特。如何腌制香肠大家都晓得,囿于篇幅本文略。这道美食关键是下一步——

把腌制好的五花肉不是灌入大肠,而是填入猪膀胱或猪肚中,用肠衣将口子缝合,然后烟熏烤制,期间烟火不能停,一般经过20天左右的熏烤,才可制作完成。装入膀胱的,他们叫包腊,一般四斤左右;装入猪肚的,当地人叫肚包肉,一个重达二三十斤,肉质比包腊略嫩,味道更香。

彝人的包腊或肚包肉一般只在每年冬至前后制作,然后挂在通风处储藏。如果储藏得当,可以保存数年。

包腊比较随和市面常见,肚包肉则比较高冷,只在逢年过节或招待亲朋或款待贵宾时,才可能现身餐桌,因而其售价非常昂贵,价格在500—800元之间一个,而且有钱也不见得能买到,故不推荐(事实上,此次普格行,我也没口福能吃到)。

包腊的吃法有两种。一是把包腊切块,连同土豆、萝卜、青菜等一锅乱炖,连汤带肉舀在汤盆里,边捞边吃,味道醇香浓郁、鲜美嫩爽。这种吃法与云南宣威火腿炖菜吃法大同小异。低二是切片,蘸酱,口感入口醇香,鲜味十足。这种吃法应该是借鉴了汉族的凉拌肉部分手法。

普格包腊最传统吃法。

第三,小黑猪儿肉。被称为猪肉界的神户牛肉,这些小黑猪儿,基本在海拔3000米左右高山草甸敞放,比如普格日都迪萨高原草甸,就有很多小黑猪儿野外觅食树叶、草籽、野草、野果、草根等天然食料,傍晚时,村民们又把它们赶回畜圈以乌洋芋、苦荞、玉米、燕麦和圆根萝卜等进行精细补饲,以确保黑猪独特的品质和风味。

海拔3000米左右高山草甸敞放的小黑猪儿。

小黑猪儿肉,无论炒溜炸烹爆,煎塌贴焖烧;抑或扒煮酥烩涮,蒸酿氽炖熬;厨艺再精点,再来一手焗烤熏煸腌和醉,拔丝蜜汁煨和糟,总之,用小黑猪儿肉做出的任何菜品都肥而不腻,瘦而不柴,口感极佳。

坨坨肉之烤肉。食材:高山野放敞养的小黑猪儿。

个人口感觉得,小黑猪儿最常规的两种吃法白水坨坨肉和烤肉中,烤肉味道更是巴适得板。

坨坨肉之烤肉。食材:高山野放敞养的小黑猪儿。

第四,坛子肉。这款美食应该是雅安汉族和凉山彝族共创的一道美食。雅安地区是传承原西康汉人手艺,凉山自然是彝人代代相传。不管是汉人还是彝人,他们食材选择,均用猪坐墩或软五花,经过各自秘制装坛密封制作而成。普格彝人的坛子肉视觉上红白鲜明,肥而不腻,口感上咸鲜得当、香味浓郁。可以比较一下,汉人和彝人的坛子肉,都各有啥特质?

刚开坛的普格坛子肉。

后厨加工后的普格坛子肉。

第五,普格特产、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——螺髻山乌骨鸡,是普格彝家人待客必不可少的美味。吃法很多,除受汉族川菜影响极深的白宰鸡外,还有彝族传统的坨坨鸡、烧鸡辣子汤和洋芋酸菜鸡等,建议选择后三项品尝之。

烧鸡辣子汤。

洋芋酸菜鸡。

其他美食,诸如把黄豆用石磨磨成浆然后直接丢蔬菜进去煮的连渣菜;彝家待客的标配之一酸菜圆根汤等,虽不是硬菜,但民族特色浓郁,应纳入必吃选项。

tips:

1、凉山彝族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。

凉山彝族从官方层面分为依诺、圣乍、所地、阿都等小群体,解读起来很打脑壳,但民间以男子裤脚大小,将凉山彝族分为大、中、小裤脚彝族就一目了然——阿都属于“小裤脚”彝族,主要聚居在普格布拖两县,黑、蓝为底色的服饰艺术是阿都的喜好。

“阿都”是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四大土司之一的名称,阿都地区指在元、明、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属于阿都土司管辖区域。阿都方言主要分布在普格、布拖、宁南、昭觉、德昌、金阳以及会东、会理等县部分地区。

2、到了普格如果想自驾前往日都迪萨,导航必须输入“普格色果洛村”,不然很难找到。而且,记得带伞和备用鞋。

3、普格县城瘦成一道闪电就一条独街南北4公里长,宾馆酒店少档次普通。推荐入住县委对门的都格拉莎大酒店,性价比不错。

4、在普格任何餐馆吃饭,只要你点的都是当地土特产食材,价钱都不贵,有些还很便宜。当然,到彝区山珍有的是,但你非要吃海味,我只能说俩字:呵呵。

发布于:广西


小 baby 要的,车企产品经理给不了

2022 年,我们经历了第三个被疫情错付的春天。

前些日子,我们在里聊了聊,在座舱里玩儿游戏的那些事儿。有朋友给我们留言说「都是扯淡」;也有致力于座舱游戏的朋友表示,很高兴看到团队努力的方向受到关注。《你们把座舱游戏想简单了》

不管支持还是反对,我们总归觉得,坐进座舱里的还是人,人才是最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。

我们注意到,近几年座舱里面越来越多地出现考虑儿童乘客的设计和功能:从车载娱乐屏,到面向儿童的内容平台;从后排乘客监测,到为了冲奶粉准备的恒温箱和小桌板;从为儿童交流习惯优化的车内语音,到能原地转向的副驾座位……

这次我们聊聊更加硬核的车内需求:带娃。

为了更好地回归需求本质,我们与 8 位行业内外的朋友展开了对话,看看大家对车内带娃可能性的看法。从孩子出生到慢慢成长的岁月里,他们在出行场景中遇到了哪些问题,哪些是有待解决的真正痛点,对行业又有哪些期待。

最开始,我们原本以为科技是无所不能的。没想到,在面对人类幼崽的时候,科技又或多或少有那么些无力。

「车里能有个大点儿的电视,那是最爽的」

李总 投资人 三个孩子的母亲

大宝 10 岁 小宝 3 岁

孩子们长得实在太快了,老大长到一岁左右就不愿意在安全座椅里待着了。眼下不到 3 岁的老三也长到 1 米 1,已经可以自己系安全带了。现在公共场所的童车租赁业务太普遍和方便了,公园和博物馆这些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,所以车内空间是不是能放下童车这点,不太成问题。

对我们家里来说,车里面最好还是得有个大点儿的电视或者屏幕。车程比较长,尤其是两小时以上的情况,就很有必要有个电视 。在北京市区开车,堵车的情况很常见,如果有个电视,大人就能解放出来,也不会疲于应付跟孩子们的交流。我家的 MPV 上就有个电视,车上还放了很多 DVD 碟片。路程比较长的时候,孩子们会很安静地在后面看电影。

大家都说车上看东西伤眼睛。又不是每天一刻不停地在车上看,其实就还好。这总比孩子们一上车,就窝在那里看手机要强吧。

记得十年前我带老大的时候,母乳喂养了八个月。车里有个小帘子,拉上就是私密空间了。现在商场什么的很多都有母婴室,喂奶啊换尿布啊这些常规操作,很多时候在逛街的过程中就解决了,不一定非要在车上。

有些车强调智能,强调能语音聊天,那样真的好吗?至少我不太喜欢。我觉得车就是车,大家又不用住在里面,对吧?

「车内娱乐也是带娃的一种方式」

Sean 出行企业 智能座舱产品经理

大宝 9 岁 小宝 2 岁

我见过最多的就是车上的娱乐多媒体,有不少自带应用商城的车,都会有讲故事,听儿歌,看动画等种类的 App,这个应该算是最简单的带娃应用了。我还看过一个奔驰的宣传片,车辆通过自带的悬架功能,可以实现车辆秒变摇篮的功能。

为专门带娃而生的车内功能设计的话,娱乐也是带娃的一种方式吧,肯定要有。大一点的孩子,想听歌,唱歌,这样我可以用我车里的 KTV 来给他用。我经历最多的就是带孩子一个人开车,小一点的孩子,希望看动画,我可以用车上的应用播放儿童动漫来给孩子看,这样孩子会老实坐一会儿。

从我个人的一些需求出发,还是希望有些功能可以在日后实现的。唱歌、看动漫、讲儿歌这些是目前已经有车实现的了,而且技术难度不大。最后就是。我在开车时,是否可以通过车内 DMS、OMS 摄像头来随时看下后排孩子的具体行为,预警一些危险行为等等。如果有那种出厂就带的儿童座椅,这样车辆座椅的利用可以最大化 。后排监控监视系统

岚图 FREE 的车内摄像头,可用于后排儿童乘客的实时监控

「我对车上出现给孩子用的屏幕,是坚决反对的」

婷婷 自媒体人

宝宝 9 岁

从孩子生下来几个月的时候,我就经常一个人开车带她出门了。

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儿童座椅的接口,这令人非常头疼,甚至愤怒。2012 年孩子出生的时候,孩子在车里的安全不是小事,每次出门要用到安全座椅的时候又是个大工程,这样真的很烦人。家里的车上还没有 ISOFIX 这种标准化的接口 。

还有。她小时候,我们每次出门还要带着保温壶,灌上控制好温度的热水。孩子饿了,就拿出全套来,现场操作。如果车里能有个恒温装置的话,也许会很方便吧。喂奶也是个痛点

说到冲奶粉,还没正式露面的理想 L9 打了个样

孩子长到 8 岁之后,就不再用到安全座椅了。孩子在坐安全座椅的时候咱们可能意识不到这点,新车选配置的时候没有后排座椅加热,有时候冬天出门还是会遇到一些不方便。冬天进到车里,后排座位的温度实在是太低了,坐上去很不舒服,只能让孩子坐在前排。

有时候车程比较长的自驾游,时间长了孩子也会不舒服,烦躁,甚至哭闹。我们不得不拿出 iPad 挂在前排座椅后面,给孩子播放下载好的动画片。不过我们是严格控制使用时间的,每次最多也就十几二十分钟。话说回来,孩子在家里接触 iPad 啊手机啊这类电子设备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,甚至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后座玩 iPad 的时候,整个人都窝起来了。这样很不好,我对车上出现屏幕这些是坚决反对的 。

孩子再大点儿的时候,iPad 基本上就退场了。尤其在孩子开始识字之后,好奇心就被激发了。有一次我们开车路过一幢写字楼,孩子念出了写字楼三个字,会问我们「是里面的人都在写字吗」这样的问题,真的很可爱。她开始对车外的世界感兴趣,所以有时候我们会把车窗稍稍放下来一点。

刚出生的时候,车上只要能满足最基本的安全、吃喝、换尿布这些需求就可以了。孩子也好,大人也好,更多的需求都是伴随着她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才出现的。

「决定能去多远的不是车, 而是孩子的续航」

昊子 社交平台视觉设计师

宝宝 3 岁

自己一直都是开家里的 MINI Cooper,对现在流行的智能化什么的不是很感冒。

我觉得车上带孩子最关键的刚需是三点:所以,我们经常带着孩子出门,车上常备的东西就会特别的多,恨不得后座都要堆满的那种多。围绕着孩子的儿童安全座椅,手扣、座椅靠背……能利用的空间全都利用上了,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见缝插针。一是安全,二是空间,三是收纳。

我们自己出门的时候还好,上班的时候就要拜托父母们了。但是家里那种时间久一点的车,上面没有儿童安全座椅专用的 ISOFIX 接口,老人们在这方面的认知跟年轻一辈又不一样。我们家里父母在这方面就比较 freestyle,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另一个人把孩子抱在怀里。我们会觉得头疼,但又不好说什么。

哄孩子的话,我们会用手机连上车载蓝牙,给她放 Spotify 或者早教平台的有声内容,基本上就足够了。

孩子岁数很小的时候,基本上就是她的「续航」决定了我们出门的距离。

以后要是车上能够有更加考虑儿童乘客设计的安全气囊,储物收纳空间更多些,规划得更加合理些,就最好不过了 。

「儿童安全座椅真的很重要, 希望行业能制定和执行统一标准」

芳芳 媒体人

宝宝 7 个月

让我们从孩子出生说起吧。

孩子是 10 月初出生的,到现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北京冬天。车里的舒适程度,就像温度湿度这些是我们比较关心的。就拿冬天来说,上车之前肯定是爸爸要先去着车,把车内调整到合适的温度,我们才会下楼。我家车位的位置在夏天又会比较暴晒,上车之前能够提前给车通风。小月龄的婴儿还在比较脆弱的阶段,方便调整温度、湿度这些舒适性的功能,肯定是我们比较关心的。

图片来源:Romper

对于车上出现的那些屏幕,一方面对发育阶段的儿童视力可能产生损伤。另一方面,我倒是更加担心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。万一发生碰撞的话,会不会产生更加严重的伤害?而且,这些屏幕是不是联网的?里面播放的内容是不是可控的?如果有不合适的内容,会不会对孩子的认知造成影响?

进一步讲,那样不是给所有人制造焦虑吗?汽车行业会不会在这方面做出更符合理性和长远意义的考虑?就像我自己小时候坐车的日子里,总是会对车外面的世界,对路上的景色充满好奇。如果有人能跟我聊聊,满足膨胀的好奇心的话,我会非常开心。如果带屏幕的车越来越多,那是不是以后孩子一上车就要看,不给看还就不行了?没有屏幕的车就不受欢迎了?

这显然不是个好主意。

我觉得孩子坐的位置,最好还是能够有比较好的视野。

图片来源:PR Newswire

对于车上的智能语音是不是能够哄娃,我还是保留态度的。你看,大多数时候连成年人跟语音助手说话都费劲,就别说小朋友们了。按照现在语音助手的理解能力,对上小孩子的语言能力到底能交互到什么地步,还是个未知数。

关于另一个痛点,要是车企能和设计制作儿童安全座椅的企业一起深度合作进行研发,或者能够执行共同的一套标准的话,也许会好很多吧。至少能让我们省心不少。孩子坐安全座椅时间长了不舒服,只能想办法安抚。有时候放故事管用,有时候和 NOMI 聊天管用,有时候唱 K 管用,有时候看手机动画片管用。当然,也有时候直接吼管用。我发现,有时候儿童安全座椅和汽车后座的倾斜角度并不是那么适配,有可能不是那么牢固和稳定 。

「哄娃这个痛点完全没有逻辑」

顾月 腾讯音乐车联网商务总监

宝宝 6 岁

孩子在车里还是有很多刚需的,要从软硬件层面分开来讲。

硬件的话,要有安全座椅接口,简易儿童座椅,儿童锁。

软件层面,要有车内生命探测,哄睡模式,多媒体儿童模式。

我认为儿童模式属于人文关怀,确实需要。但是产品设计者都是从主观角度设计,不能解决真实的需求,甚至设计者自己有没有孩子都不好说。需求确实存在,但是儿童需求的不可预见和极大的差异性,通版产品很难满足。

哄娃这个痛点完全没有逻辑,还是从氛围类和安全类功能入手更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。

车上的话,带娃主要还是分为幼童和大童。幼童的需求更多是安全和功能,这个是做给父母用的,小童只需要使用就行了,自己没有决定权。大童就比较麻烦吧,需求多样化,很难用一个功能满足,很多时候甚至需要用成人的方式来解决。

据说,NOMI 颇受孩子们欢迎

「孩子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车内娱乐」

肖彬 喜马拉雅产品总监

宝宝 4 岁

看过一些和座舱相关的带娃功能,我记得长城有检测后排儿童是否离开,如果落在车上的话会报警。斑马推出过联名安全座椅,还有各种后排屏,防止娃在那边乱动的。包括之前国内某芯片大厂和我们谈过,基于 DMS 和 OMS 的儿童行为检测,进而播放喜马拉雅的儿童音频内容。

我觉得车内真的非常需要一些方便带娃的设计,需求是真实存在的。举个例子,我家娃坐在后排安全座椅,他的注意力往往就几分钟,长途行车时会烦躁(假设他不睡觉)。一般情况,我在后排放了个蓝牙音响,播放喜马拉雅儿童版的《神探迈克狐》,或者给他一本点读书,让他听听内容,家长也好趁机看看手机。这时就需要听一些内容或者看一些东西让他转移注意力。

少儿互动科学侦探小说《神探迈克狐》

现在有两个痛点,第一就是我想听歌曲或有声内容,但是娃不喜欢,他就要吵着让我切掉,切成儿童内容。所以。 第二就是需要一些儿童向的智能外设。其实小朋友很喜欢和一些东西去互动,但是目前的所有车载 AI 助手都是面向驾驶员的,而不是面向儿童设计。儿童看不太懂这种交互,玩几次就腻了。希望日后能够实现在车内不同音区播放不同内容,再有就是我觉得多音区隔离是有必要做的面向后排儿童乘客的 AI 交互形象 。

「歌声让车辆不再是娱乐的孤岛」

小姜 雷石 KTV

单身 未婚未育

对于车内面向「带娃」需求的设计,如果说是为了儿童做的安全设置,不少车都有,但是细分下来可能就少之又少了。

因为本身是做车载软件的,我回答的维度就是各类儿童内容,比如凯叔讲故事,而且理想 ONE 目前正在做儿童内容的引入,这是我理解的带娃功能。

对于需求必要性的讨论,那就从用户场景说吧。一个家庭,从二人世界变成三口之家,是不是有换车的需求,为什么换车,那我觉得孩子的占比是很高的。开始的选择都是安全性,空间性,后续才会有带娃的需求。带娃也是要看不同年龄段的、视频、唱歌、游戏,应该足够囊括 1-7 岁的带娃需求了,7 岁后可能就需要写作业了。

我觉得车内带娃的需求确实存在,但是还没有被放到更大的台面上讨论。

现在行业里说得比较多的就是全车控制,主驾可以控制更多的车内功能,比如主驾可以调控全车的座位,可以控制全车的屏幕,比如后枕屏、吸顶屏等等。

我想用浪漫主义一点的说法来解释。现在车是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,娱乐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。歌声是介于语言之上更抽象更具备情感化的传达方式,车在完成了每一个孤岛的建设后,需要进一步将每一座孤岛进行连接,让人不再孤独,让车与车甚至家与家都可以听到彼此的声音,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焦点,所有人都可以为他人欢呼雀跃。

「我们一起学猫叫,一起喵喵喵喵喵」

via 知乎

写在最后

车内「第三空间」的口号喊了这么久,休憩、观影、唱 K、游戏,甚至办公学习都上了。唯独小小朋友和小朋友们的需求,还没有被行业上下系统性地重视起来。

说到这里,我在给这篇文章配图的时候,有个现象我觉得颇有些耐人寻味。

按照相同的关键词来搜索,中文搜索引擎出来的全都是「BABY IN CAR」的车标贴纸,就是大家在路上常见的那种。反之,国际搜索引擎出来的,几乎每个宝宝的图片,都是坐在儿童安全座椅里的状态。

我不想说什么「高下立判」之类的片儿汤话,那样太过刻意。事实是,就像我的朋友昊子在采访中说的,很多人都觉得孩子抱在怀里是最稳当、儿童安全座椅什么的都是瞎花钱。

图片来源:hamiltonhealthsciences.ca

还记得前几年,在东直门内的小酒吧独酌到午夜时分的我坐在副驾上,醉生梦死间被网约车司机在东四十条桥边的一脚急刹车,结结实实地抻了颈椎骨。

人高马大的成年人尚且如此,何况身体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?还是说真的要在意外发生时,要把自己和怀里孩子的安全放在天平上,在零点几秒的刹那之间二选一吗?

是的,小小乘客们的需求,实际上需要车企、供应链甚至社会层面的关注。

一方面,是家长们对于安全的忧虑:儿童安全座椅能不能被用起来、过多的屏幕会不会在意外中造成二次伤害、有没有更加方便实时监测后排孩子状况的方式……

另一方面,是对已有的成年人座舱娱乐方式是否适合孩子表示怀疑:除了游戏就是视频,有没有对孩子身心友好一些的娱乐方式?如何抚平行车时的烦躁,或是满足日益膨胀的好奇心?

以及对现有收纳、储物、冲奶粉\换尿布等操作方便程度的满满槽点。

令人倍感欣慰的是,已经有个别量产车型的功能设计,开始向小小的乘客们伸出了橄榄枝。

这是个好的开头。说到底,毕竟孩子们的痛点,更是父母们的痛点啊。

发布于:广东[db:内容]?

责任编辑:
热门阅读排行

最新动态

用户最新动态

人气用户展示

© 鞋子常识网